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时候|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发布时间:2018-12-23 点击: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元宵节是一个独立的节日,同时也是年节的终结。元宵之重要在于其为新年首个月圆之日,其时间点在夜,故称元夕、元宵;其核心节物是“灯”,故燃灯、张灯、赏灯、猜灯谜是其重要习俗;其精神内涵是“狂欢”,无论是张灯结彩、歌舞百戏还是宴饮游乐都为热闹,故谓之“闹元宵”;其文化内涵也颇为庞杂,儒、释、道皆有其说。元宵习俗非常丰富,今日保留者仍不少,但有些习俗因为时代变迁,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娱乐方法等发生改变而逐渐消亡,这其中就有各种占卜习俗。在此,我们列举数种有趣的元宵占卜,以增进今人对古代元宵节日习俗的了解。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茧卜

茧,即今之包子,因其形状类似蚕茧,故名。蒸熟而食,亦称蒸茧。上元日吃面茧和茧卜应源于祈蚕古俗。面茧形似蚕茧,以面茧祭祀蚕神来祈求蚕业兴旺。宋代王千秋《鹧鸪天·蒸茧》词即写到蒸茧作祭祀蚕神事:“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丝馅细,粉肌匀。从它犀箸破花纹。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新。”

所谓“茧卜”,是先将面粉团搓揉成蚕茧的形状,然后将写有各种预卜情况的纸条或木签放入馅中,蒸熟以后,每人探取一个,最后根据自己拿到的茧内所藏纸条或木签的内容来占卜吉凶。这种占卜常在立春、人日、元宵等节日之际进行,以元宵节为最常见,多用以占卜功名,具有很强的游戏娱乐性质。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探官》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唐代都城长安人家常用官位帖子为占人用签,来占人将来各人的官位高低。而且在宴席上还用茧卜来互赌输赢,游戏娱乐,大概以所卜官位的高低大小来决定由谁喝酒,如今人以猜拳行令的输赢来决定由输家喝酒。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九“造面茧”条引《岁时杂记》记载北宋都城汴京的上元风俗更为详实:“人日,京都贵家造面茧,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馂馅也,名曰探官茧。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茧。馅中置纸签或削木书官品,人自探取(原注贵人或使从者),以卜异时官品高下。街市前期卖探官纸,言多鄙俚,或选取古今名人警策句,可以占前程者,然亦但举其吉祥之词耳,灯夕亦然”。从节前街市上有探官纸销售,可知这一习俗在当时的汴京城相当盛行。而“言多鄙俚”,“但举其吉祥之词”,可见其求吉取乐的游戏味道更浓烈了。南宋杨万里《诚斋集》有一首名为《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福祸,谓之卜,因戏作长句》的诗,写家人以茧占卜,各有所求:“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先生平生笑儿痴,逢场亦复作儿嬉。不愿着脚金华殿,不愿增巢上林苑。只哦少陵七字诗,但得长年饱吃饭。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男儿重功名,自然祈求早得官;女子以持家为重,故求蚕事成功;先生厌倦官场,只求安享平静的生活,有诗可吟、有饭可吃便知足;虽然明知不一定灵验,但当得到占卜的喜讯后依然欣喜若狂。在这里,茧卜已灵活运用于占卜功名以外的其他事了。宋人元宵词作中提及茧卜的也不少,如“且茧占先探,芋郎戏巧,又卜紫姑灯下”(李昴英《瑞鹤仙·甲辰灯夕》),“茧帖争先,芋郎卜巧,细说成都旧话”(赵必王象《齐天乐·簿厅壁灯》),“传柑相遗,探茧争先,明年今夕”(赵必王象《烛影摇红·县厅壁灯》),“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刘辰翁《减字木兰花·乙亥上元》)等等。这一习俗在两宋最为流行,清时仍有遗留,如光绪《宝山县志》仍有“造面如茧状蒸之,馅内占水旱,卜流年休咎”(《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67页)的记载。有些地方有所变异,如民国《莱阳县志》记载上元“依月序作面盏十二蒸之,验其干湿以卜水旱”(同上,239页)。#p#分页标题#e#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爆孛娄卜

爆孛娄,北方称爆米花,南方称爆炒米,一种简单加工的小吃食品。旧时仅春节期间食用,起初主要是一种祭品,据说是祭祀“驱蝗之神”刘猛的,后来用于占卜,主要流行于吴越一带。范成大《吴郡志·风俗》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4页)。其《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云:“拈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自注曰:“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可见吴地元宵节人们以爆孛娄来占卜自己当年的吉凶祸福。不过,那时没有今天的爆米花机,而是所谓“熬稃”,即把糯米蒸熟晒干,再放入热锅中爆炒,使其膨胀爆大为米花,在炒的过程中米花会发出“腷膊”(即“哔孛”)的响声,故称“爆孛娄”。“孛娄”谐音“卜流”,又有占卜流年休咎之意,故雅称卜流。明王鏊《姑苏志·风俗》云:“十三日以糯粒投焦釜,老幼各占一投,以卜终岁之吉凶,谓之爆孛娄。亦曰米花,又曰卜流(原注:言卜流年也)。”(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194页)清代江南爆孛娄卜仍盛行,乾隆时上海人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写到爆孛娄,其词云:“糯米干收杂禹粮,釜中腷膊闹花香。今年孛娄开如雪,卜得今年喜事强。”(顾炳权《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8页)直至清末,此俗在上海、江苏等地仍流行,如同治《上海县志》载:“十三日,家人就灶握秫谷(或以珍珠米)爆之,花妍者吉,名‘卜流花’俗名‘爆孛娄’。”光绪《常昭合志稿》亦载:“自十三日始,以糯谷投焦釜,曰‘卜流’,盖卜流年也(原注:俗呼‘爆孛娄’)。”民国《吴县志》仍载:“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岁之休咎。”(《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7、429、374页)“孛娄”一词及学孛卜习俗在今天常熟、张家港等部分地区还有所保留。爆孛娄卜是根据爆炒时米花发出的响声以及米花的膨胀程度来预测当年吉凶,米花爆裂的腷膊声响大,米花开得又胖又大,便预示此年运气亨通,喜事上门,五谷丰登,反之则不吉。

占卜有预兆的实用价值,然试想元宵佳节,家家户户爆米花,腷膊之声飘荡在乍暖还寒的空气中,该是何等热闹温馨的景象呢。更何况米花除占卜一岁体咎之外,还用作妇女们的装饰品,游戏娱乐的意味很浓厚。明人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卷六收录有一首佚名的《爆孛娄诗》,颇能反映当时民间爆孛娄卜的情况:“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花卜年华。就锅拋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佳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鬓斜。”这首诗洋溢着生活的情趣,不仅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爆孛娄的盛况,并且详尽地描述了不同人的异样占卜:妙龄少女占卜是否有美满的婚姻、幸福的未来,白头老人占卜是否有安康的生活、长寿的命运,而更多的成年男子恐怕都在预测功名成否,农事丰否,收入多否。而当一颗颗洁白的米花犹如一朵朵迎春的梅花插在小儿女的鬓发间,成为一种美丽的装饰品时,节日的气氛便被烘染得更加欢快明丽、春意浓浓了。#p#分页标题#e#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紫姑卜

紫姑为女神,厕神。别名甚多,如子姑、坑三姑娘、七姑娘、瓢姑姑、三姑娘、三娘娘、簸箕神、斗桶姑、饭箩仙、米籉箩娘、厕姑神等(吕宗力、栾保群著《中国民间诸神》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38页)。她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西汉戚夫人死于厕,成为厕神,后俗称七姑,“戚”与“七”音近,后讹为紫姑。六朝时多认为她是某人的妾,因为不被正妻所容而死,后人同情她而奉为厕神。刘敬叔《异苑》卷五载:“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唐宋又有说法认为她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武则天垂拱年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所嫉妒,正月十五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惘命为厕神。旧俗于元宵在厕中祭祀,并用以占众事。这一说法在苏轼的《子姑神记》和佚名的《显异录》中都有记载。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紫姑卜习俗起源较早,南北朝时已有,具体方法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先于厕所或猪栏边迎来紫姑神,然后祭祀供献,根据其跳动情况、或立或倒来判断吉凶。《异苑》载:“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归’,曹即其大妇也,‘小姑可出戏。’投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好则大舞,恶便仰眠。”可见是以紫姑神的“跳躞”以及“大舞”(跳跃)、“仰眠”(倒下)来判断蚕桑之好坏及众事之吉凶的。唐宋时的紫姑卜有了发展,已基本具有后代扶乩的雏形。具体方法大致是给扫帚或畚箕穿戴上妇女的衣饰,以为紫姑神,迎接祭祀后,以筷子为口,让人扶着,用筷子在准备好的放有灰或沙的盘中写字画画,根据所写或画的内容来进行占卜。如苏轼《天篆记》“衣草木为妇人,而置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画字曰……”;《子姑神记》“必衣服箕帚为子姑神,或能数数画字,……以箸为口,置笔口中,与人问答如响”(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11,243-244页)。宋代江淮紫姑卜颇盛行,见诸记载者甚多,还有不限时间、随时可招致紫姑的职业性占卜,甚至出现了一些以紫姑卜灵验而著名一方的人物。沈括《梦溪笔谈》言“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苏轼《天篆记》《子姑神记》提到黄州郭氏、李氏皆善此卜,洪迈《夷坚志》记有“西安紫姑”“沈承务紫姑”等。明清江淮地区仍多有保留。光绪《嘉定县志》载:“以筲箕插箸,蒙以巾帕,两人对举,曰‘请箕姑’(能作字,以应卜者所叩)。”民国《首都志》引《金陵岁时记》颇详细:“正月望,迎厕姑。人家闺秀,以香楮往迎厕上,果属粪窖中有声,知为神降之征,迎入内室,铺米于槃,两人对执小粪箕,立一箸于中,其箸自动,能从槃上画米。如问事者有吉兆,则书为字,或画如意、双钱种种吉祥形式,凶则否”(《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55、359页)。总的来看,紫姑卜所用工具主要为筲箕,故可称之“箕卜”。凡紫姑卜方法略同,主要是通过两人所扶箕上所立之箸所书写之诗文图画等来预测吉凶。(现在还偶见少年一个一手牵拉一笔,在纸上画个不停。可能来源于紫姑卜。)但有些走向神秘化、专业化,与民间普通游戏性的杂占有了距离,成为巫术性的活动。谢肇淛《五杂俎》即言:“箕仙之卜,不知起于何时,自唐宋以来,即有紫姑之说矣。今以召箕仙者,里巫俗师,即土人亦或能之。”#p#分页标题#e#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紫姑虽为厕神,但却可以占卜很多事,多用于占卜蚕桑。《异苑》云:“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宗懔《荆楚岁时记》亦云:“正月十五,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清嘉录》卷一“正月·接坑三姑娘”条云:“望夕,迎紫姑,俗称“接坑三姑娘’。问终岁之休咎。”也有乞巧的,如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有“十六夜,儿童迎紫姑神‘乞巧’”(《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488页)之说。紫姑是厕神,地位不高,也不太受人尊重,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一有“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招之以为嬉笑”的记载,孔平仲《上元作》有“群儿嬉尚强末寝,更看紫姑花满头”的诗句,可知紫姑卜的游戏娱乐性很強。以妇女和孩子的参与为主。陆游《箕卜》诗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占卜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借以娱乐逗笑。当然对于那些心有所期的人而言,总还是期望得到好的兆头。宋词中写到的紫姑卜,就反映了闺中妇女的普遍心理。有用紫姑卜占丈夫归期的,如欧阳修《蓦山溪》“帝城今夜,罗绮谁为伴。应卜紫姑神,问归期、相思望断。”胡浩然《万年欢·上元》云:“怅望归期,应是紫姑频卜。”有卜问在外丈夫情况的,如朱敦儒《好事近》:“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王千秋《生查子》则写女子祈祷紫姑神,期望能占卜到在巴陵的爱人来信的吉兆:“暗祷紫姑神,觅个巴陵信。”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帚卜、苇卜、针卜、竹卜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云:“筵篿巫志怪,香火婢输诚。帚卜拖裙验,箕诗落笔惊。微如针属尾,贱及苇分茎。”这里面提到了四种杂占,即帚卜、箕卜、针卜与苇卜。其中第四句所写“箕卜”即前所言紫姑卜。其馀三种,作者也有较为详细的注,其注一二句为总说:“俗谓正月百草灵,故帚苇针箕之属皆卜焉,多婢子之辈为之。”“帚卜”句注曰:“敝帚系裙以卜,名扫帚姑。”帚卜即“扫帚卜”,因所用工具为扫帚,故名。扫帚也可用草人代替。占卜时给扫帚或草人穿戴上衣裙,以其起立或倒下来占卜吉凶。如直立不倒,便是吉兆;倒而不起,即为凶兆。刘侗《帝京景物略》所言较详:“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芗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67页)。从妆饰、性别、用马粪来祭祀等看,极接近厕神紫姑,方法也近于紫姑卜,当为紫姑卜的变异。明代《山堂肆考》宫集卷八“迎紫姑”亦有类似的记载。与紫姑卜同,帚卜今天仍存在于某些山区,成为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扶乩(又写作扶箕、持鸾、降笔等)。此不赘述。#p#分页标题#e#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苇卜、针卜,顾名思义,就是用缝衣针、芦苇茎来占卜。范诗注二者云:“苇茎分合为卜,名苇姑。”“以针姑卜,伺其尾相属为兆,名针姑。”大概都仿紫姑名,故称为苇姑、针姑。用竹子代替芦苇便是竹卜,也称竹姑。这些占卜皆流行于江南。清人俞樾《茶香室四钞》引《嘉定县志》较范成大注更详细些:“俗谓正月百草俱灵,故于灯时备诸祠。……帚姑,以敝帚系裙以卜,至则能起卧。竹姑,以小竹剖为两,二人各一箸对招,两端相向,如舁舆状,神至则双篾中合,相戛为兆。或能鼓其中,谓之开花。苇姑亦同。针姑,以针对穿一线请之,神至则针尾相合。”其卜法,大致苇卜、竹卜都是将苇茎或竹片一剖为二,由两人对持其两端如抬轿状,然后向神祈祷,如果神至则两竹片中间相合而相互敲击,以此为吉兆。钱大昕《练川杂咏》写道:“灯火夜阑喧小婢,针姑细语听分明。”自注:正月灯时,迎针姑。”(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1页)“针姑细语”不知为何。总起来看,这些占卜是妇女参与的活动,花样繁多,方法各异,但都简便易行,很有趣味。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芋郎卜

芋郎也叫芋郎君,是用芋艿做的一种人形食物。唐代洛阳人以为食用芋郎可求得子女。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上元影灯”记载:“洛阳人家上元以影灯多者为上……又各家造芋郎君,食之宜男女。”宋代成都地区流行的芋郎则有所变异,从前茧卜条所引宋代李昴英《瑞鹤仙·甲辰灯夕》或言“芋郎戏巧”、赵必王象《齐天乐·簿厅壁灯》提到的“芋郎卜巧”来看,它与茧卜、紫姑卜等一样,是元宵节一种常见的富有娱乐性的占卜习俗,大概是用芋为原料制作名为芋郎的食品,以其形状美丑来互相比赛手巧或者祈求得巧。

元宵占卜颇多,有的“焚香缕而结羊肠,卜一岁之休咎”(《中国民俗资料汇)华北卷上,1989,417页),有的观雨雪以卜年,有的以鳌山灯卜丰歉,不一而足,但以上数种最为有趣。只有杂占以其无需过多专业知识技能、简单易行而广泛流行于民间,常见者如杯筊、占梦、占喷嚏、占耳鸣、占目瞤之类。节日因其特性而有很多杂占,以元宵杂占最为丰富而有趣。这些形式多样的杂占,与人们节日中的饮食、迎神祭祀活动紧密相关,取材简易,应用方便,参与者多为女性,节日里人们一边认真忙碌地准备着过节的各种用物,一边憧憬着来年的好运气,当吃着包子、爆米花、芋头时,竞相比较,互相调侃流年运气,喜庆气氛顿时增添许多,更别提用破衣服布片包着扫帚畚箕类的东西进行游戏了。#p#分页标题#e#


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时候|考考你:古人元宵节用什么占卜?

http://m.921716.com/content/21600.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