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八大金刚,十大元帅

发布时间:2018-05-12 点击:

  八大金刚,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时期的8位干将,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八人。“八大金刚”自黄埔军校始,就追随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党政军等方面握有重权。

  八大金刚第一位的是何应钦,字敬之,生于贵州兴义县,老同盟会员,黄埔军校总教官,长期是蒋手下的二号人物,历任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第二位应该是陈诚,土木系领袖,字辞修,别号石叟,这个浙江人,炮兵出身,东征中三炮定敌,大得蒋的欢心,后来与谭祥结婚,和蒋成了干亲家,更得蒋的重视。第三位是顾祝同,字墨三,江苏涟水县人;此人和何类似,除了在北伐带兵,其后都在行营本部工作,西安事变后受蒋命瓦解张,杨部队,完成的十分漂亮。第四位是刘峙,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刘峙的生平从他的外号即可看出,北伐时是福将,中原大战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是长腿将军。第五位是张治中,字文白,安徽巢县人;这个著名的红色将军,能列入蒋的八大金刚实在是出人意料,但细观张的为人,就清楚这是为什么了,张是一个很传统的儒家人,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负责黄埔军校的组建,此后一直便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第六位是钱大钧,字慕尹,江苏昆山人;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带过很多次兵,也曾在大本营有过指挥全局的运筹帷幄时候,更有从政当上海市长的经历。第七位是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人;原来是元帅府的副官,后来在军中有了一席之地,曾围剿红军,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解决福建事变,西安事变中传递信函,被称为飞将军。第八位是陈继承,字武民,江苏靖江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分配到陆军第72混成旅第一团第一营任见习官,黄埔军校成立后,被任命为中校战术教官,1927年,陈继承任21师师长,1932年2月,任其为洛阳卫戍司令;西安事变时,陈继承随蒋公被扣于西安。

人物生平

  顾祝同,字墨三,清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93年1月9日),生于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石湖乡四兴集。此集旧称顾家庄,位于涟水城东约60里,为黄河改道留下的贫瘠黄沙地。早年,顾家有田百余亩,但自祖父病逝后,祖母主持家政,丁男幼弱,劳力缺乏,家境渐趋清贫。顾祝同为家中长孙,昆仲三人手足情笃,敬长执礼甚恭,待幼谦慎无争,颇得族人称道。

清光绪二十四年,顾祝同6岁,入塾馆受教,至13岁,七年的古书“古训”,对顾祝同思想、性格塑造,影响极深。同窗会文,优于书法绘画,善工词赋。

1906年,15岁的顾祝同离家入新学。1909年冬,升入县城高等小学,因成绩好,由县署择优保送其入南京陆军小学。亲友虽有劝阻,但顾祝同向往投身军旅已久,故毅然辞别家人启程南京。1910年通过考试,正式录取陆军小学(第5期)。顾祝同当时19岁,求知心切,兴趣广泛,对学校规定的各科课程,均勤奋以求。1911年10月,武昌首义,陆军小学停办,学生自谋出路。顾祝同与同乡同学韩德勤结伴返乡,途中参加革命军北伐先遣支队为炸弹队队员。1912年,先遣队扩军改番号为陆军第九师第十八旅第三十六团。

 

  陈继承自幼入家塾,家乡儒师杨逸清是他的启蒙老师。他14岁毕业于江苏陆军小学堂第三期,后入陆军第四中学(位于南京)第三期,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他秘密赴广州企图再次发动起义,因未果而回到江苏。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陈继承于南京从事光复活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他参加了国民党的秘密军事联络。

1914年1月,他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于1916年5月毕业。毕业后,他被分发到北洋陆军第七十二混成旅第一团第一营担任见习官,不久回到家乡。在家乡,他曾任靖江县商会武装民团教官,其间同张志辉结婚。1918年10月,陈继承受连襟赵伯先(又名赵琛)举荐,并应陆军小学堂同学李明扬之邀,赴广东。1921年,他任驻粤赣军总指挥部副官,驻粤建国赣军第一师步兵团连长、营附、支队参谋长。

1924年5月,陈继承任黄埔军校教授部战术教官,1924年10月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何应钦任团长)第二营营长。1924年11月,他在广州与吴慕墀结婚。1925年1月,陈继承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第一营营长,任内率部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及讨伐滇桂军阀的战斗。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时,他奉命率一个营防守广州的东郊。同年5月,他兼任黄埔军校本部战术教官。

#p#分页标题#e# 从东征到北伐

1925年8月,陈继承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王懋功任师长)第六团团长,任内参加第二次东征。同年10月惠州战役中,他改任第二师第四团团长,率部参与讨伐陈炯明部的河源、华阳战斗。

1926年7月,陈继承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王柏龄代理军长)第二师(刘峙任师长)第四团团长,率部参加北伐,攻克汀泗桥,战后因功升任第二师副师长。1926年12月,他任第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率部参加武昌战斗。不久,他率部参加南昌战斗,任北伐东路军(何应钦任总指挥)第二纵队第二十二师师长。此后他率部开赴浙江、上海等地。1927年夏,他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何应钦任军长)第二十一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一次渡江北伐津浦路诸战役,1927年8月他参加龙潭战斗。

1927年9月,陈继承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蒋介石兼任总司令)第一路军(何应钦任总指挥)第九军(顾祝同任军长)第二十一师师长,再度率部渡过长江,参加第二期北伐。1928年7月国民革命军编遣后,第九军缩编为第三师(钱大钧任师长),陈继承任副师长。不久,他兼任江南剿匪司令部副司令官。1929年1月,师长钱大钧调离第三师,陈继承出任第三师代理师长,同年9月任第三师师长,率部赴广东支援粤军陈济棠部同张桂联军作战。1930年1月,他获三等宝鼎勋章。1930年5月,他参加中原大战,任讨逆军南路集团军(刘峙任总司令)第三师师长,于邢台击败石友三部。1931年1月,他获二等宝鼎勋章。

参加剿共

1931年7月,他代理陆军第一军军长,兼河南洛阳卫戍司令部司令官。1932年6月任陆军第一军军长。1932年6月兼任豫鄂皖三省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任总司令)中路军(刘峙任总司令)第二纵队指挥官,指挥中央军第二师、第三师、第五师、第八十师对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展开第四次围剿。1932年12月,他兼任豫南特别区善后委员会副委员长、豫南清剿区指挥部指挥官、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1933年7月,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西路军(何键任总司令)第三纵队司令官,率陆军第三十六师、第五十师和三个步兵旅参加对红一方面军及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1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驻赣绥靖主任公署(顾祝同任主任)第四绥靖区司令部司令官,率部驻江西修水,领导陆军第二十六师、第三十三师、第五十八师以及四个旅和一个宪兵团。1935年4月,他获国民政府任为陆军中将。

1935年4月10月任湘鄂赣边区剿匪总指挥部总指挥。1935年10月任武汉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35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7月9日获国民政府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同年11月获二等云麾勋章。同年11月任豫鄂陕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时,陈继承夫妇同蒋鼎文、陈诚、万耀煌等高级将领被扣在西京招待所。12月27日,陈继承夫妇与被扣留的15个人乘福特飞机自西安返南京。

抗日战争

1937年4月,陈继承接替张治中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教育长,并曾兼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部教育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继承负责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部迁往中国西南,仍任该校教育长,并兼任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教育队队长。

1938年2月,他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次长,1939年春兼任四川省党政军干部训练团主任、四川新兵补充训练总处处长等职务。1939年夏,陈继承主持组建第十四、第二十五补充兵训练总处,1942年初分别被改编成陆军新编第三十三师、新编第三十师。1942年5月,他被免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一职。

此后他在重庆闲居近两年。1944年春,他经刘峙推荐,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4年12月,调任川鄂陕甘边区总司令部总司令等职务。1945年2月,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驻湖北恩施。1945年3月,获一等云麾勋章。1945年5月 20日,他到重庆参加了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p#分页标题#e# 第二次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10月10日陈继承获忠勤勋章。后来,他出任第十一战区第一副司令长官,兼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在北平主持华北日军受降。1946年5月,他获胜利勋章。1946年8月任扩编以后的北平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946年11月获美国政府所颁自由勋章。1947年1月获光华甲种一等奖章。1947年2月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撤销,他改任保定绥靖公署副主任,兼保定绥靖公署北平指挥所主任、北平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等职务。

1947年12月1日,保定绥靖公署同张垣绥靖公署合并为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任总司令),陈继承任第一副总司令,后因同傅作义发生矛盾而被调离。

1948年10月30日,他任南京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之后,他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49年春,他先后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广州、重庆,后来迁居香港。

台湾生活

1950年5月,陈继承奉召来到台湾,仍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52年10月,他退役,此后任台湾招商局顾问、台湾交通银行监察等职务。退休后,他锻炼身体并练习书法。

1971年12月10日,陈继承病逝于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麓,其墓碑为蒋介石亲笔题写。

 

蒋鼎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0岁时入私塾读书,15岁时进入县立中学就读。

1911年秋,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6岁的蒋鼎文立即投笔从戎,参加了杭州学生军。

1912年(民国元年),入绍兴大通陆军中学堂,后转入浙江陆军讲武堂。

早期革命

1914年毕业后入浙江督署守备队,历任排、连长。

1915年去广东,供职于援闽浙军总司令部。

1917年,护法战争开始,蒋鼎文前往广州,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行列。

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部中校副官,第二年升任上校参谋,年仅27岁。 

1922年任北伐军滇黔赣军第一路司令部参谋。

1923年3月任大元帅大本营兵站总监部上校参谋。

  刘峙1892年6月30日,刘峙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现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庙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在他不满周岁之时,因稻田放水与邻村的恶霸地主发生争执,被打死于一条小河的桥下。其母胡氏无依无靠,只好携子到吉安城里的一家爆竹店帮工,后被老板看中,结为夫妻。不久,店老板暴病死亡。为了生存,胡氏又改嫁吉安县城的一个卸任统带黄小山。黄小山和刘峙的母亲本来就是战地鸳鸯,当黄的部队移防时,刘母死活不愿意离开江西吉安老家。黄小山只带走了这个继子刘峙(这时改名叫黄谊本),回到自己家乡湖南泸溪,交给结发妻子唐氏抚养。

 

成长求学

 

#p#分页标题#e# 黄家待他不薄,先后在私塾、观澜书院、浦市高等小学堂就读,还曾跟着继父去日本。但是后母始终是护着自己的亲子,刘峙也难免受点委屈。曾感叹:“因为贫穷,才知道知识也是要花钱买的。”

 

1905年冬,他随继父赴日。到达东京后,正值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的罢课运动,他只好离日回国,虽然没有完成留学梦,但却大大开阔了眼界。

 

投笔从戎

 

1907年,他决定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当时陆小在泸溪只招两个人。因是外乡人,刘峙备受同学的嘲弄和欺凌。刘峙有一套处世哲学,忍耐为上。他认为,为人浑厚容物,自有好处,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种浑容气度。为了自勉,刘峙取其宅号为“浑容轩”。

 

1911年,陆小毕业,又升入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他加入了学生军,守卫武昌。后来又离开队伍返回吉安,考入宪兵,到南昌服务。

 

1912年7月,全国各军事学校恢复上课后,刘峙北上进入北平附近清河镇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在校期间,他和一部分同学秘密组织了辅仁社,反对窃国大盗袁世凯。

 

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发表讨袁通电。刘峙借故请假南下,参加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不久,江西被北洋军阀占领,他只好重返学校。

 

1913年,考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与他同期入学的有熊式辉、陈继承等人。在保定军官学校期间,刘峙除了认真学习所开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政治书刊,并将步兵操典背得烂熟。

 

1915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被分配到冀东开平巡防营见习。时逢护国运动兴起,刘峙遂弃职南下广州,历任粤军连长、支队长、营长等职。初到广东,刘峙在岑春煊的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任上尉参谋,后到滇军第四师第七旅步兵三十八团任六连连长,参加了南路讨伐龙济光的战斗,旋被调到援赣第四军第一梯团第四支队任队副兼第一营营长。

 

1920年,援赣军与桂系陆荣廷的部队发生矛盾,被迫移驻福建,改称赣军。

 

1921年初,刘峙被陈炯明调到粤军总司令部当少校副官,并加入国民党,6月,调往粤军第二军任中校副官,不久,又被调到粤军第七旅第十三团任中校团副,参加了反击桂系进攻广东的战斗。

 

1922年春,孙中山在桂林誓师北伐。刘峙被任命为大本营游击第一支队队长。该支队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进入江西与北洋军作战。刘峙部虽仅有一百余支枪,但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连战皆捷,一直攻到吉安附近。 同年11月,刘峙返回广东,被安排在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任中校参谋兼卫队队长。讨伐陈炯明的战役结束后,许崇智军中非广东籍的军官多遭排斥,刘峙也被改任为军事参议。

  钱大钧,1913年参加上海袭击兵工厂之役,失败后曾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十二期炮兵科留学,1914年初钱大钧去日本,进入东京大森浩然学社;10月加入中华革命党;本年底因日本侵占青岛,钱大钧愤而回国,入武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肄业。

 

1916年1月全国爆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钱大钧联络同志积极开展倒袁,引起湖北督军王占元的怀疑,遂秘密来到上海,在《时世新报》任日文翻译;6月袁世凯死,护国战争结束,钱大钧回湖北陆军预备学校继续学业,12月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留学预备队,编属入伍生炮兵队。

 

1917年4月,钱大钧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学习,12月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第十二期炮兵科学习。

 

1919年5月钱大钧毕业回国,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四队分队长。

 

1924年,任黄埔军校兵器教官、代总教官、参谋处长、军校教导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第20师师长,广州警备司令,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大败陈炯明。

 

1925年1月任黄埔军校本部少将参谋长;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12 日东征军进攻淡水城,军校教导第二团团长王柏龄贻误战机被撤职,钱大钧代理军教导第二团团长,击败敌军;3月12日教导第一团在棉湖遭到敌军林虎部围攻,钱大钧情况判断错误,教导二团未能及时赶到鲤湖攻击敌人侧背,致使教导一团伤亡惨重,后教导第二团第一营营长刘尧辰主动出击,敌军腹背受敌全线溃败,学生军大获全胜;4月20日黄埔军官学校教导第三团成立,钱大钧兼任少将团长,23日任党军第一旅第三团团长,4月底又兼任黄埔军校代理教育长,并代行校长职务;6月参加了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的战斗;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22日攻打海陆丰;12月22日,钱大钧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兼军长)第一师(师长何应钦)少将副师长兼参谋长。

 

1927年后,历任北路军总指挥、第三十二军军长、第3师师长等职。曾率部同贺龙、叶挺率领之红军作战、参与镇压广州起义。

 

1928年,兼任淞沪警备司令,后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教导第三师师长等职。参加蒋冯阎大战。

 

1930年5月钱大钧任南方前线总指挥,参加中原大战;7月兼教导第三师师长,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员、教官编而成,辖第一团(团长张世希)、第二团(团长夏楚中)、第三团(团长张达)、第四团(团长周振强);11月7日教导第三师改编为陆军第十四师,钱大钧任师长;11月随陈诚到日本参观秋操。

 

1931年,兼任武汉要塞司令,第89师师长。

 

#p#分页标题#e# 1932年,任第十三军军长、保定行营主任,豫鄂皖三省“剿共”军中路预备队指挥官、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武昌行营参谋长,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广州行营参谋长,军委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参谋长、主任、运输统制局参谋长、秘书长。西安事变时中弹受伤。

 

1935年4月4日,晋任陆军中将。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在南京成立,钱大钧的第一处主管总务、参谋和警卫工作,侍从室成为直接秉承蒋介石意旨办事的实际权力机构,其地位凌驾于国民政府各部门之上;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钱大钧活动保定军校同学余汉谋反陈济棠,成功地解决了反蒋事变;

1936年9月26日,国民政府特加钱大钧陆军上将衔;11月兼任广州行营(主任陈诚兼)参谋长,全权处理行营重大军事决策;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钱大钧在华清池全力保护蒋介石脱险,指挥警卫部队拼死抵抗,被乱枪击中右胸重伤,被东北军急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25日事变和平解决,27日钱大钧等要员被释放。

 

1937年1月钱大钧到上海养伤,2月伤愈后仍任侍从室主任和侍卫长,后改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代理主任;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钱大钧随蒋介石巡视各地防务,并奉命两次到前线劳军;11月指挥有关部门将故宫古物七千余箱抢运重庆,保护了大批国宝文物。

 

1938年2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改组,钱大钧任主任委员,专门指挥空军对日作战;4月29日参加指挥了武汉空中保卫战;5月20日组织空军远航到日本福冈、长崎投放“纸炸弹”,激励了中国士兵的士气,在国际上影响很大;11月,钱大钧和俞济时被蒋介石派往长沙调查“文夕大火”事件,张治中受到革职留任处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保安团长徐昆、警察局长文重孚被执行枪决。

 

1939年初,钱大钧经宋美龄批准分配一批航空特别费时,只分给了少数几个高级官员,有人将此事密报蒋介石,被撤职查办,他在成都创办西泉中学,自任校长。

 

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同时利用“接收”之机大肆搜刮民财;10月10日授予抗战胜利勋章。

 

1949年2月19日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3月 29日任川康滇黔四省联合“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1950年5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2年10月22日奉命假退役,任“总统府咨政”。

 

1958年5月24日领队参加第三届亚运会(东京)。

 

1960年2月任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

 

1963年钱大钧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

 

#p#分页标题#e# 1966年1月,“华航”向美国采购波音七二七喷气客机五架,开创了中国民航史上使用喷气客机的先例。1968年1月,钱大钧转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名誉董事长。

 

1969年4月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届中央评议委员。1973年任台湾“中华全国田径协会”名誉会长。

 

1976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

 

1981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1982年7月21日,钱大钧因肝癌在台北“三军总医院”去世,终年九十岁。

 

钱大钧拟制的作战计划,不仅为蒋介石所欣赏,也使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和“半个军事家”的刘斐等折服。

 

投身军政

 

1893年7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六月十四日),钱大钧出生于江苏省昆山正仪乡(现为巴城镇正仪街道)的商人家庭。他的祖父钱伯熊,是前清贡士。父亲钱自梅,母亲江氏,兄弟4 人,他排行老末。4 岁时,他父亲带着全家迁居苏州。6 岁时,他进入私塾读书,读完四书五经。1902 年,他转入英华学校学习,后又转入新创立的初等小学就读;翌年,考入苏州城内羊王庙长洲高等小学堂,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喜爱。14 岁时,其父病故,他家境更为清寒。两年后,母亲去世,为生活所迫,随次兄去上海经商。他以志趣不投为由,返回苏州,复读于长洲高等小学堂,1909 年因成绩优异而被学校保送入南京的江苏陆军小学第四期。从此,他和军旅生活结缘。学习三年,正值1911 年,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陆军小学也在这场政治变动中停办了。钱大钧随即去上海参加学生军,投身于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当时,上海革命党人钮永建在淞江军政分府创办了一所淞军干部学校,他与蔡熙盛、薛栋等一起进入该校学习,6 个月后毕业,被派到弁目队当班长。

 

回校补训

 

1913年,江苏陆军小学堂改为学校。钱大钧回校补训,完成陆军基础教育,半年后毕业,回淞军任别动队排长。孙中山"二次革命"钱大钧时,江西的李烈钧和南京的黄兴出兵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钱大钧随淞江钮永建组织的学生军和敢死队攻克上海郊区龙华,进而攻打上海制造局(现为江南造船厂),失利后,退到吴淞、嘉定一带,遂解散。1914 年,钱大钧被钮介绍去日本。至东京,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东京大森浩然学社,聆听孙中山的教导,亲承孙中山的革命熏陶。这年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出兵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盘。中国留日学生愤而归国从军,抵御外敌。钱大钧也于同年年底回国,应召赴武汉南湖,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倒袁运动

 

1915 年元旦,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全国人民的义愤。钱大钧联合同志,积极从事倒袁运动。而袁世凯则加强军阀统治,不断派兵镇压,到处搜捕革命党人。他被湖北都督王占元怀疑,无法留在武汉,于是秘密转到上海,先在《时事新报》担任日文翻译。一个月后,钮永建在淞江重建旧部,钱大钧便赴淞江,帮助钮组训新军,来往于上海及其附近地区,配合蔡锷等在云南发动的"护国"运动。第二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结束了罪恶的一生。钱大钧又回到湖北军校,恢复学业,于同年12 月毕业,递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7 年4 月,他以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士官学校,在中国学生队第十二期炮兵科深造。

何应钦

 

1919 年6月,钱大钧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任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第四队分队长。正逢直奉战争,学业遂陷于停顿。次年10月,他奉命参加复校工作,任第九期炮兵队队长。在筹备复校期间,钱大钧深感北洋军阀只重视权力之争,而不讲办学目的,因此深为厌恶。听说孙中山为了重建革命政权,于1921 年4 月在广州召开了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被选为"非常大总统"。

 

于是,他便辞去第九期炮兵队长之职,于1921 年南下广州,投入粤军第一师,师长是邓铿。钱被任为少校参谋,先后参加了西江战役、赣州战役、讨伐沈鸿英、林虎战役。这些战役的作战计划与命令均出自钱大钧之手,因而深得师长邓铿的信任,遂于1923 年晋升为中校参谋。自此,他与何应钦共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日后的升迁打下了基础。

 

建校黄埔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办,钱大钧是建校筹备成员之一。

 

他因精于兵器学,被任为中校兵器学教官,不久,升为代理上校总教官,同年,升任校本部参谋处少将处长,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

 

钱大钧具有儒将风度,他有两方面才能:一是具有较坚实的军事基础知识,步炮射击和器械体操,均有较高技艺;二是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尤其对古文有较深造诣,深受蒋介石宠爱。蒋介石的作战文书多出自他的手笔。他和何应钦、顾祝同、蒋鼎文、陈诚、陈继承、刘峙、张治中八人被人称为蒋家王朝的"八大金刚"。

 

1925年10月,举行第二次东征,钱大钧亲率第三团防守博罗。22日,他率部攻打海陆丰,配合主力,将陈炯明部彻底消灭。12月22日,钱大钧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少将副师长兼参谋长。1925年1月,第一次东征时,钱大钧为校本部少将参谋长。东征途中,他协助蒋介石、周恩来指挥部队与陈炯明部进行了英勇的战斗。2月12日,东征军进攻淡水,受敌钳制,态势不利。第二教导团团长王柏龄缺乏指挥作战能力,没有掌握好部队,贻误了战机,遂被撤职。钱大钧代理该团团长,终将敌军击败。3月12日,棉湖战斗快结束时,第一教导团千余人,在棉湖的西北山地,遭到敌军林虎部主力的围攻,伤亡惨重。钱大钧率领第二教导团赶到,拼力奋战,粉碎了敌军的攻势,并乘胜翻越猴子岭,追击溃逃之敌,相继攻克了林虎部的后勤基地五华及司令部所在地兴宁。是年4月底,钱大钧被调回黄埔军校训练新兵,组建第三教导团,代理教育长并代行校长职务,旋出任党军第一旅第三团少将团长,6月,参加了平定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叛乱的战斗。

 

晋升上将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命钱大钧留守广州,任广州警备司令,负责治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钱大钧遂于第三天在广州积极配合李济深,逮捕、屠

 

杀共产党员和工人中的积极分子。白色恐怖笼罩广州上空。随后,他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北路军总指挥,受命巩固北粤,遣散改编部队。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钱大钧奉蒋介石之命,力图堵截。8月25日,钱大钧率部在瑞金的壬田与起义部队发生激战,结果,钱部两个团被击溃;8月30日,又在会昌激战,又有4个团被起义部队消灭。但钱仍不甘心失败,又多次堵截、战斗,始终未能消灭起义部队。10月初,起义军胜利突围。由于他"剿共"有功,他的部队改编为三十二军,钱晋升为上将军长。1926年1月,蒋介石辞去第一军军长职务,任命何应钦为第一军军长,晋升钱大钧为第一军第一师中将师长。随后,钱大钧与王柏龄对换,任第二师师长。

 

1928年,钱大钧被任命为淞沪警备司令兼上海市党部常委,1929年春,又担任总司令部上将总参议。1931年1月,钱大钧调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兼八十九师师长,适逢教导第三师100多名伤兵闹饷和武昌第一纱厂、震寰纱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钱大钧不顾伤兵与工人的死活,蛮不讲理地说:"这是有共产党支持的。"派兵逮捕了一部分伤兵和工人,并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枪毙了多人。同年秋,武汉发生大水,钱大钧不思抗洪,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却拿着蒋介石的手谕说:"防共比防水更重要。"不准军队参加防汛,遂使汉口造成有史以来的最大惨案。

 

1932年春,钱大钧调任第十三军军长,指挥汤恩伯的八十九师、孙元良的八十八师,仍驻防武汉。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计划、方略、命令均出自钱大钧之手,而且他所辖的八十八、八十九两师,也是"围剿"苏区的主力。

 

指挥抗日

 

1936年1月,蒋介石正式成立了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下设两个处,钱担任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其工作直接对蒋负责,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党务等各项工作。侍从室的地位凌驾于国民党政府各部门之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12月,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由于钱大钧嗜财如命,得罪的人多,蒋介石不得不将他调离了侍从室。但由于有宋美龄的支持,他仍在航空委员会捞到了肥缺,担任了秘书长、参谋长之职。

 

1938年2月,他又接任航空委员会主任职务,专门指挥对日作战。

 

#p#分页标题#e# 5月17日,十四中队由成都飞到汉口。18日,在武昌官邸,他们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接见,在座的有钱大钧等陪同。同日下午,钱又召见徐焕升等8人,郑重地对他们说:"此行任务艰巨,但绝不是命令,必须出于自愿,你们还可以再考虑一个小时,而后答复我。"钱的话音刚落,徐等8人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弟兄都愿意这样干,请看我们的决心。"8人当场写了志愿书。19日晚上,徐焕升等驾驶"马丁"号飞机,起飞之前,他们从起飞基地给军事委员会发来电报,内称:"职谨率全体出征人员向领袖暨诸位长官行致敬礼,以示接受此项工作之莫大荣幸,并誓以牺牲决心尽最大努力,完成此非常之使命。"起飞后,机上不断与地面电台联系。钱大钧通宵守在电话机旁,不时与电台互通电话。飞机进入日本本土后,躲过探照灯的照射和高淞沪抗战期间,中国空军轰炸日军据点。在东京、大阪、长崎等地上空,将大量宣传品投掷下去,最后胜利返航。此事弄得日本朝野皆惊,防空部队也慌了手脚。5月中旬,为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害人害己的暴行,钱大钧组织空军远航日本本土夜投"纸弹"(即宣传弹)。当时有人问钱大钧:"为什么不用炸弹轰炸日本东京而用纸弹?"钱说:"炸弹不如纸弹来得意义大。加之炸弹太重,挂上炸弹,飞机飞不了那么远。"经过细致的研究,奇袭日本本土的行动计划报经蒋介石批准,最后确定由驻成都的十四中队队长徐焕升率本中队8人,执行这项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当时,中国空军力量薄弱,如果从武汉起飞,燃料载量不够回程之用。他找徐焕升商量,徐说:"东海之滨,有个丽水机场,略加修整,就可起航。"钱大钧同意此案,立即布置修整丽水机场。

 

它激励了中国兵士的士气和民心,并获得国际上的赞誉。徐焕升等返回武昌时,钱大钧等特地到机场欢迎,并让他的女儿向英雄们献花。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的领导人董必武等也到机场欢迎,并向空军英雄赠送了锦旗。

 

1939年初,钱大钧因私分军火被人告发,遭撤职查办处分。钱在四川落拓,他便到铜梁县虎峄镇西温泉创办西泉中学,自任校长,并制订了校训、校规。

 

1941年7月,钱大钧经何应钦推荐出任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何应钦兼主任)参谋长,不久改任秘书长;12月到仰光监督从缅甸紧急输送物资到云南。

 

1942年6月23日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点验委员会主任、军政部特别党部特派员,处理军政部日常事务。

 

1944年11月,钱大钧再次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

 

接收大员

 

1945年抗战胜利,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8 月13日,钱大钧被任命为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9月9日飞上海就任,期间向英国收回跑马厅、扩建南京中路、修筑吴淞口海堤,同时利用“接收”之机搜刮民财;10月10日授予抗战胜利勋章。

 

1946年3月5日,因贪污被人告发,钱大钧不得不辞职回苏州;5月,国民政府以抗战期间著有功绩嘉奖各战区参战将领,授钱大钧青天白日勋章;12月上海成立市体育协会,钱大钧任会长。

 

1947年4月被选为吴县参议会议长,7月当选为党团合并后的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8年3月29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钱大钧作为上海代表被推为大会主席团主席。

 

1949年2月19日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3月29日任川康滇黔四省联合“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5月1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1月28日陪侍蒋由重庆飞成都,12月从海南岛去台湾。

 

台湾生活

 

1950年5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2年10月22日奉命假退役,任“总统府咨政”。

 

1954年5月1日,钱大钧以台湾“足球委员会首席顾问”参加第二届亚运会(马尼拉);11月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5年6月“孙立人兵变案”爆发,台湾当局组织军事法庭并令钱大钧任裁判长,受命判孙立人无期徒刑。

 

1957年任“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常务监事和台北市私立戏剧学校董事长。

 

1958年5月24日领队参加第三届亚运会(东京)。

 

1959年1月16日率队参加第三届世界杯篮球锦标赛(圣地亚哥),并出任台湾“中华全国田径委员会”委员、远东旅行社董事长。

 

1960年2月任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

 

1963年钱大钧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

 

1964年10月到日本参加第十八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担任国际田径会议代表。

 

1966年1月,“华航”向美国采购波音727喷气客机五架,开创了中国民航史上使用喷气客机的先例。

 

1968年1月,钱大钧转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名誉董事长。

 

1969年4月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届中央评议委员。

 

1973年任台湾“中华全国田径协会”名誉会长。

 

1976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

 

1981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1982年7月21日,钱大钧因肝癌在台北“三军总医院”去世,终年90岁。

 

 

陈诚,字辞修,号石叟。1898年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先后

 

入高市小学、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和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读书,1917年毕业,二十岁了的陈诚经同乡同学吴子奇的媒介和吴的妹妹吴舜莲结婚。

 

#p#分页标题#e# 后北上谋职途径杭州投靠时任国会议员杜志远(同乡),由他代金北京。1919年,陈诚借了一张处州中学的毕业文凭,冒名顶替报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但因考试成绩差,身材矮小,不能录取。后经杜志远向陆军部军学司司长、主试官魏宗翰疏通,以备取生名义进了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直皖战争爆发后,军校停办。他南下广州,在新建粤军第一师第三团服务,并于1920年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不久,保定军校复课,仍回校继续学业。1922年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至浙江第2师第6团任少尉排长。

 

1923年3月,陈诚随邓演达去广东参加革命,在邓任团长的建国粤军第1师第3团任上尉副官,旋调上尉连长,负责警卫大元帅府。5月陈诚随孙中山出征西江沈鸿英叛军,在作战中胸部负伤,幸为邓演达亲自率部抢救而脱险。他在肇庆医院养伤、治疗期间,适逢大元帅行营参谋长蒋介石来院慰问伤员。这是陈诚与蒋介石匆匆而过的第一次接触。 

 

1924年1月,任炮兵连连长;9月,参加第二次东征,炮轰惠州城,立了战功,升任炮二营少校营长;6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陈诚被该校教练部副主任邓演达、学生队副总队长援引,于9月调到学校任上尉特别官佐(即候差军官),担任教育副官之职。第二年,学校设炮兵科,因陈诚系保定军校炮科出身,就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 

 

战争生涯

 

北伐时期

 

 

 

1925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由许祟智任总司令,廖仲恺为党

 

代表,组织第一次东征,挺进粤东,扫荡军阀陈炯明,陈诚被任命为校军炮兵第1营第1连上尉连长。1925年2月中旬,陈诚的炮兵连在棉湖之役中将叛军火力压倒,使战局转危为安。棉湖一战,默默无闻的陈诚受到了蒋介石、何应钦的赞赏。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组成了以蒋介石为总 司令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陈诚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1927年1月,第二十一师进抵浙江衢州,担任中路作战任务,在龙游、兰溪一带,与孙传芳、孟昭月部展开激战。陈诚率第六十三团在桐庐西北浪石埠过江,

 

与敌三师之众背水苦战数日,伤亡巨大。后来,他带领一支特务队,在深夜突袭敌之司令部。第二十一师乘势追击,克服新登,继入杭州,浙江乃定。北伐军分三路进攻苏皖。第二十一师随东路军取淞沪,陈诚率第六十三团攻占吴江。三月,二十一师在浙江龙游、桐庐战役中击败孙传芳主力部队,一举拿下苏州,陈诚的六十三团出力最大。四月,任二十一师少将副师长。六月,任二十一师师长,10月,被何应钦借故免职,后被保荐担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副厅长。

 

1928年初,蒋介石复出。4月,蒋任命陈诚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陈诚就任警卫司令后,大力扩充实力,共组建三个警卫团,节制两个炮兵团, 指挥两个宪兵团,其实力超过杂牌军的一个军。1929年春,蒋任命陈诚为十一师师长,中原大战后再升为十八军军长。由此,陈诚在蒋军中的地位正式确立。 

 

军阀混战时期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陈诚与罗卓英负责拟定作战计划。4月

 

,出敌不意,进兵贺胜桥,将桂系与湘鄂的联络截断,致武汉顿陷孤立。这时,冯玉祥部虎踞中原。第十一师又奉蒋介石命令,于5月开往鄂北的襄、樊等战略要地驻防。不久,师长曹万顺因处事失当,被调任新编第一师师长,陈诚即升任师长。陈诚一上任就对第十一师进行整顿。他公开提出选拔使用干部的条件是“不贪财,不怕死”、会带兵、能打仗、没有不良嗜好、忠于蒋介石,服从其命令。他大量罗致黄埔学生,用为中、下级干部,裁汰曹万顺的旧部。同时,对部队加强整训,提高作战能力。10月,冯玉祥部东出潼关,进兵洛阳。蒋介石兵分两路迎击。陈诚受第二路总指挥刘峙节制,率领第十一师扼守襄阳、南漳。在襄阳城郊与冯军激战两天,将张维玺部击败。

 

1930年4月,在蒋、阎、冯中原大战中,任讨逆军第二军副军长。率十一师进攻济南,8月,升任十八军上将军长,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王牌军。中原大战结束后被派往江西参加“围剿”中共革命根据地。

 

1930年初,第十一师开赴武汉。2月间,陈诚派部队将驻武昌

 

的曹万顺之残部第六十六团包围,实施武力解散,将军官资遣回籍,士兵则拨补第十一师所管辖各团。4月,又奉蒋介石命令,收编湖北的徐声钰独立第十三旅,将第十一师由原来的两旅六团扩充为三旅九团制的甲种师,实力大为增强。5月,中原大战爆发。9日,蒋介石令全线发起攻击后。这时,几经进攻兰封、杞县的蒋介石部队,遭到晋军依托坚固工事的抗击,伤亡很大。陈诚便自告奋勇,采用中间突破战术,企图在杨固集打开缺口,再向两翼卷击。但猛攻两天,迄未得手。随后,他又协同蒋鼎文、赵观涛师向左翼推进,却遭到孙良诚、吉鸿昌等部从杞县方面的阻击,连攻数日,也无进展。后又从杞县以南迂回,企图经通许、陈留奇袭开封,也遭到庞炳勋、梁冠英等部的抵抗,在魏寨、陈庄一带展开了争夺战。1930年6月24日,第六十一团阵地被梁冠英部夜袭失守。次日,陈诚即令旅长李默庵督第六十一、六十二团反攻,激战终日,伤亡很大未能攻下。

 

7月,陈诚奉蒋介石命令,率第

 

十一师开往津浦线,参加对晋军作战。7月底,总攻开始后,他又率部相继击溃晋军丰玉玺部,进占宫里、楼德镇;击溃李生达军,进占莲花峪、华丰、磁窑,激战傅作义部,攻占界首,白马寺。随即,沿铁路线,经万德、张夏、崮山、党家庄,向济南追击。1930年8月15日,在蒋光鼐、蔡廷锴之第六十一师、第六十师之后进入济南。克复济南后,津浦线战事告一段落,蒋介石犒赏各军。第十一师领到奖金二万元,陈诚晋升为第十八军军长,仍兼第十一师师长。时年三十四岁,人以“童子军”相称。8月下旬。蒋、冯、阎在郑州展开决战。陈诚与夏斗寅师,奉蒋之命,编为一个纵队,担任前锋穿插任务。

 

1930年9月6日,总攻开始。他和夏斗寅带领部队,以郑州为目标,运用锥形战术,从西华、鄢陵和临颍、许昌的中间地区向北挺进,大胆实施钻袭。夏师到五女店受阻。陈诚在占领石象镇后,以一部夜袭和尚桥,钻进到董家店,前后纵深七十里。吉鸿昌等部向蒋投诚后,陈诚部继续钻进到洧川附近,将冯军郑州的外围阵地分割得支离破碎。蒋介石即命各部急速攻击前进。这时,忽然传来郑州密报:“敌将全线撤退”。时新郑仍在敌手,人皆以为不可轻信。而陈诚研判当面敌情,认为非虚,便超越新郑,督师兼程猛进。 

 

1930年10月6日,肖团在二里岗击溃冯军的掩护部队后,便跑步由郑州南门入城。这时,已近黄昏,石心志看到占领郑州已成定局,便飞驰回到师部。陈诚立即填上时间发出告捷电报。当日黄昏,上官云相的第四十六师的便衣队也搜索到郑州东站,但没有进城。蒋介石收到第十一师先占领郑州的电报大悦,当即发给奖金二十万元。陈诚为了表示“不称功,不贪财”,他将所得十万元,发给每个官兵二元,约用去四万元,其余收作公积金。后来创办了“十八军南通残废军人工厂”和“吉安农场”,以收容残废军人和老弱士兵。11月,陈诚以观操武官身份,陪同蒋介石前往日本观看军事演习。还参观了军事学校,访问了侨界,使政治身价大为提高。

 

围剿红军时期

 

1931年初,陈诚将教导第三师改编为第十四师,归第十八军建制,自兼师长,周至柔任副师长,罗卓英任第十一师师长,形成了陈诚军事集团的基础。不久,开赴武汉,分驻鄂南、鄂东和平汉南段。七月,第三次反共围剿中,陈诚任第二路进击军总指挥。9月,他奉命接过被红军打垮了的第五十二师番号,以第十一师独立旅和第十四师攻城旅编成一个师,自兼师长,升任周至柔为第十四师师长。不久,又以两个旅和两个团的兵力,对驻吉安西南地区的第四十三师采取包围态势,威逼其师长郭华宗离开,任刘绍先为师长,归第十八军建制。12月,由蒋介石和宋美龄主婚,陈诚与谭祥在上海结婚。

 

1932年冬,蒋介石陆续调集三个多个师的兵力,开始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四

 

次大规模“围剿”。次年1月,陈诚从南京回到杭州做准备。为了有利于军事的进行,他提出实行所谓“限田制度”,采用向地主赎买土地的方法,实现其“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他要求江西省政府先作局部实验,但被省主席熊式辉所拒绝。月底,陈诚任中路军总指挥。 

 

1932年3月20日,第四次围剿失败后,陈诚遭到同僚各方面的攻讦。5月,陈诚回到杭州,拟订了两个方案,即:“继续进攻”和“分区清剿”。为了适应军事形势,陈诚将总指挥部移驻崇仁,主力仍摆在中路军方面,调罗卓英回第十八军任副军长。经过整顿,在第四次围剿中严重受挫的陈诚军事系统的实力,又得到恢复和扩充。7月,蒋介石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自兼团长,陈诚任副团长,他负实际责任处理军训团的重要事务,协调顾问、教官和营长的工作,指挥政治和军事训练的正常进行,侍奉经常来团训话的蒋介石和来团观察的其他党政要人,对教官和学员作精神和军训讲话。在这期间,陈诚先后作了三十多次讲演、训话,强调要“服从统帅”,“信仰领袖”。要求学员凡听到“蒋总司令”、“蒋委员长”时,要立即肃静立正。在讲演中,还宣传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方针。至9月上旬,办了三期,受训人员达七千五百九十八人。

 

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兵力,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陈诚奉派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三路军总指挥。正值陈诚部开始向苏区逼进时,“福建事件”发生。蒋介石亲赴南城,与陈诚举行秘密会议。为截断闽赣两省红军的联系,陈诚先命薛岳率领五个师占领东坪墟,进攻营前之红三军团。12月,令薛部东进黎川,修筑熊村、湖坊、黄土关、杉关、邵武、光泽、飞鸢、洵口等地碉堡线。

 

1934年3月,陈诚调集三十三个团,在空军配合下,与红军林彪部的二十七个团展开激战,夺取赣南重镇广昌。接着,又攻占建宁、石城等地。九月,开始第五次围剿,陈诚任北路第三路总指挥,占领江西广昌、石城、瑞金等重镇。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任驻赣绥预备军总指挥。12月,任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处处长。

 

同年,蒋介石决定筹办庐山训练团,陈诚奉调去庐山,担任训练团副团长。

 

1934年10月6日,陈诚回到广昌,不久,他抵宁都,得知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便保荐薛岳为“追剿”军前敌总指挥,率吴奇伟、周浑元等三个军,及万耀煌的第十三师追击。自任驻赣预备军总指挥。

 

1935年3月,蒋介石在武昌成立军委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综理陆军整理事宜。陈诚被任命为这个处的处长。他一面派员到附近各省区校阅部队,一面在武汉设立军官团,轮训各部队的军官,并选调高级将校为整理处干部。19日,赴北平军委会拜谒军政部长何应钦,商定华北驻军整理方案,并检阅东北军的商震部、万福麟部,以及第二、第二十五师。4月底,赴贵阳晋谒蒋介石,报告华北、东北军情况,请示整军方针。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拉开了大幕。和平解决后,陕西省在蒋介石躲藏处修了一座亭子,名为“正气亭”。国民党要人戴季陶、陈诚、陈立夫、胡宗南、王耀武等先后题词,歌颂蒋介石。1935年(民国廿四年)秋,被派往四川创办峨嵋军官训练团。

 

#p#分页标题#e# 年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陈诚奉蒋介石之命,任晋绥陕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率大批国民党中央军到山西堵击红军。六月,奉命赴粤设立“广州行营”,解决陈济棠、李宗仁联合反蒋的“两广事件”。十二月在“西安事变”中,与蒋介石一起被张学良扣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又参与东北军和西北军。

 

1937年春,陈诚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武汉行营副主任。4月,他邀张发奎、黄琪翔等到温州、台州沿海视察地形。部属问他,内战停止了,国家总算统一了。国共两党曾经合作北伐,今后是否能合作抗战呢?陈诚回答说:“抗日迟早要抗日,但委员长的政略、战略思想,不是我们能够揣度的。我们只有眼从命令,不好随便揣测。”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当局抗战之议未决,陈诚以为,“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并提出牵制日军主力,使敌自东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战略。日本侵略军进犯上海,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第十五集团军司令,死守昆山一线,多次组织指挥大会战。7月初,蒋介石兼团长,陈诚为教育长,又在庐山办训练团。聘请名流学者、大学校长、教授为讲师,轮训部队的中、上级军官和文职人员的中学校长、国民党各省市党部委员,以及县长、专员等,以统一国民党内对抗战的思想。可是只办了两期,“八·一三事件”发生了。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937年8月18日,陈诚奉蒋介石电召抵达南京,策定抗战计划与战斗序列。第二天,与熊天翼赴沪视察,于20日返回南京。蒋当即发布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并增调部队赴沪参战。8月22日晚,日军以大将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率第三、十一师团等部,在吴淞、川沙强行登陆。陈诚率第十五集团军进行阻击。他以八十七师之一部及教导总队之一团、上海保安总;团一部向张华浜登陆之敌攻击,令在吴福线之第十一师及在杨行、宝山方面的第九十八师转向狮子林、川沙口方面之敌攻击,用汽车输送在昆山、吴县附近集结的第六十七师向罗店挺进,并急调正向常熟、福山前进之第十四师,向太仓、罗店方面前进,以求会歼登陆之敌。但各部赶到战场时,日军主力已登陆成功。看到敌军增援不绝,未能将敌压迫在江中而歼灭,已失去战役初期的主动权,便建议转移阵地,逐次抵抗。9月17日,中国军队即退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口一线,转入防守。

 

1937年9月21日,中央军委会调整第三战区作战部队。陈诚率第十五、第十九两集团军组成左翼作战军。第二天,日军为确保其侧背安全,在战车、火炮掩护下,向浏罗公路猛扑。中国守军奋力抵抗,死伤惨重

 

1937年10月11日,日军向蕴藻滨中央作战军发起攻击,以控制大场、南翔,切断闸北、江湾、庙行中央作战军归路。这时,中国军队的第五军,及第一七一师、一七三师、一七四师和一七六师,正陆续向上海输送。于是,陈诚对这次作战提出了三个意见:第一是以第五路军由蕴藻滨北岸,同时以两个师由蕴藻滨南岸,各以一部由南岸及罗嘉公路以北取攻势,对敌实行歼灭战。第二是以第五路军据守蕴藻滨南

 

岸,以第十六军和第六十六军之一部,再另抽调几个师,由蕴藻滨北岸突击,将渡过蕴藻滨南岸之敌包围歼灭。第三是暂取守势,待第五路军集中后,再相机出击。经统帅部决定采用第三条。但因情况所迫,乃决定乘敌攻击疲惫之机,突予猛击,以求击破渡过蕴藻滨南岸之敌。

 

1937年10月25日晚,开始总攻。经过三日激战,撤至苏州河南岸到小南翔一线。

 

1938年1月,南京政府迁至武汉,湖北成为四川大后方的门户,陈诚任湖北省主席、武汉卫戍司令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武汉防务。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中,陈诚兼任武汉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当时周恩来为副部长。

 

南京失守后,国民党的军政领导机关大部分迁移武汉。这年春,成立武汉卫戍总司令部,陈诚任总司令。同时,还奉命兼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部长、湖北省主席、航空委员会委员、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书记长、中央训练团教育长等职。国民党内部称他是“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

 

武汉沦陷后,陈诚将九战区军事交由薛岳代理,自己赴渝请训。他向蒋介石报告说:“以兼职过多,不仅招致物议,抑且有误事公。请就可能,畀以专职,或可无大遗误。”当即受蒋面谕:“以办理政治部事宜为主,鄂省主席则令严立三兼代。”但实际上,仍不时奉派赴湘、粤、桂等地指挥战事。

 

1939年9月,日军以赣北、鄂南两路策应湘北主力军,会攻长沙。陈诚奉命和白崇禧抵湘,协助薛岳指挥作战。出发前,他曾提出长沙“守”与“不守”两条,奉批“不守”。因此,一到达渌口,就将蒋介石的旨意转告给薛岳。薛不以为然,说:“长沙不守,军人之职责何在?”虽一夜之间,九次电话命薛退出长沙,而薛不听。陈诚怕彼此争论过久有碍戎机,在向薛询问部队的情况后,乃一面与白商定,命薛岳反攻;一面将薛之决心及当时情况报告蒋介石。取得了湘北抗战的第一次胜利。

 

抗战期间,陈诚先后还兼珞珈山军训团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中央训I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一团副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和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在抗日作战中,所部取得上高战役、湖北战役的胜利。

 

1943年,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同年五月,离滇返鄂,指挥对日作战,取得鄂西大捷。1944年11月,任军政部部长。1945年1月,兼任后勤部总司令。民国三1946年6月,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1946年秋,经陈诚策划,把隆昌、綦江、杭州等地国防部新闻训练班结业的青年军复员军人编成国防部人民服务总队。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反共内战,调集数百万大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十月十七日,陈诚在北平向中外记者宣称:“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共产党解放区问题”。然而,全面进攻却没有进展。

 

1947年8月,蒋介石又委任他为东北行辕主任,派往危机四伏的东北战场,指挥国民党军先后向山东、东北解放区进攻,均被击溃。 

 

主政台湾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蒋介石为安排后路,派陈诚主

 

持台湾政务,改编和整训由大陆迁往台湾的部队,先后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并两度被选为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院长”。

 

1949年初,陈诚首先宣布入台管制。陈履安说,当年父亲陈诚宣布入台管制也有防止左翼人士趁机入台的用意。但是也正因为这项管制的政策,限制了部分国民党的官员进入台湾。

 

#p#分页标题#e# 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文告之后,国民党军队向台湾的大规模转移就已经开始。陈诚于是立下了部队登台的新规矩。于5月19日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颁布了《戒严令》。

 

1949年2月,就任“台湾省主席”的两个月之后,陈诚发布命令,在台湾公布实施“三七五减租”的土地改革。

 

1950年3月,陈诚在蒋介石的安排下成为“行政院长”,他以

 

陈诚在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第二期照片“行政院长”的身份继续推行土地改革,并且在1952年底正式发表“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主要内容,农民以合理补偿的方式获得地主的田。即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以一种温和的补偿方式,来达到将大量地主的土地分配到佃户手中,进而产生了大量的自耕农。

 

陈诚1954年被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同年11月,兼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人物逝世

 

1963年12月,因病辞去一切职务,1964年3月,再度当选“副总统”。于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去世台北,终年67岁。

 

陈诚去世后,蒋介石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亲自到灵前献花圈,并指令张群、何应钦等元老和“五大院院长”诸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按国民党最高级的级别发丧。按他生前的意愿,以家乡传统的仪式,安葬在台北县泰山乡同荣村。 

 

 

陈诚接到台湾省主席任命的几天之后(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布了求和的文告,宣布下野。陈诚之所以会去台湾,是源于蒋介石的安排,蒋介石在最关键的时刻把开辟最后退路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陈诚。

 

蒋介石提拔人的时候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重用黄埔系出身的军人,因为蒋是靠黄埔系起家的;二是重用同乡;三是重用对蒋介石个人十分忠诚的人。陈诚是三者兼备。此外,他还是蒋介石的干女婿。

 

每次父亲陈诚与蒋介石意见相左,只要蒋介石作了决定,陈诚总是默默执行。此外,陈诚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能够代蒋受过。因为这一点,他深得蒋介石的赏识。抗战胜利之后,陈诚成为一级上将,在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连任风波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陈诚与蒋介石之间出现了难以弥补的隔阂。在陈履安看来,父亲与蒋介石最大的冲突,是出现在蒋介石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时候。

 

陈履安说,第一次在台湾“总统”大选,没有问题,因为照“宪法”,老“总统”可以连任,但是第二次(连任)就有点问题了。第一次是1954年,第二次是1960年。在1959年,就要提名了,依照“宪法”不能连任,怎么办?老蒋“总统”不说,不谈这个事情,你们看着办。时间越来越迫切了,我父亲就找了些大佬来研商,因为他是“副总统”。想出个办法,修改《临时条款》。

 

陈履安回忆说,1959年《临时条款》经过修改之后,赋予“戡乱时期”“总统”无限期连任的机会。1960年,蒋介石再度当选“总统”,依旧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但是陈诚

 

却已经心灰意冷。

 

陈履安说,在1960年7月,我父亲在日记里面就写了,为了一件事情,我父亲很生气。他还在做“行政院长”时就得到消息,说军中传言“行政院”要加薪,决定不加了,有钱不加薪,尤其军人不加薪。

 

1963年,因为“反攻大陆”的计划,陈诚与蒋介石发生了很大的冲突。陈诚对蒋介石说,一旦“反攻”的号角响起,他仍然要请命出征,但是他不同意贸然地“反攻”。

 

1964年病重之际,陈诚最后向蒋介石提出辞去“行政院长”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批准。

 

1965年3月5,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 

 

土地改革

 

到台湾后,陈诚主张“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实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即通过对地主的限制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该条例规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额不得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约3/8)。此外,它也遏止了由于地主和佃农之间的陋规而产生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如租约短暂、地主可任意夺佃、押租金、预收地租、作物歉收时亦需缴交的铁租、副产物租等。

 

之后改革币制,发行新台币、又实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

 

捐赠事迹

 

在1931至1941年(民国二十年至三十年)间,每年乐助1400银元为给学校开支费,直接资助到解放前夕。并赠送石门中学的图书:《古今图书集成》1627册,全国省县志3234册,《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各一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支持刘耀东编造《栝苍丛书》九十卷,由陈诚资助付梓完成。 

 

家庭关系

 

祖父陈锦艺,一生务农。父名陈应麟,晚清秀才,毕业于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曾任青田县教育科长和县敬业小学校长,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母为洪氏,育三男一女,长子陈诚,次子陈源(字正修),三子陈敏(字勉修),女儿陈金花。陈诚原配妻子吴舜莲,两人未生有子女。

 

1932年元旦,陈诚与谭延闿的女儿谭祥结婚,育有四子陈履安、陈履庆、陈履碚、陈履洁,二女陈幸、陈平。 

 

社会评价

 

陈诚在大陆情势逆转的关键时刻,整编来台部队、改革币制、稳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规划地方自治;是蒋中正以外的第二号人物,对台湾社会与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十大元帅

  十大元帅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八大金刚,十大元帅

http://m.921716.com/lishiyeshi/16204.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