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处死是怎么死|被凌迟处死百姓分肉的明末将领

发布时间:2017-08-14 点击:

  袁崇焕死后,众叛亲离,无人收尸。多亏他手下的一位佘姓亲兵,坚信自己的“老领导”非坏人,趁天黑将其残尸(实际上只剩一副骨架子)从西四牌楼背回自家的院落,加以掩埋。此举在当时是要冒生命危险的。
  
  纯属民间行为的“袁崇焕将军之墓”在北京城里秘密地扎根了。忠实的亲兵在将军的墓前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仿佛将军还活着,正酣睡于营帐。他临死前又把这项任务托付给子孙:永远给袁将军守灵!代代相传。佘姓亲兵的后裔们,即是遵循祖先的遗训,更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一直不曾搬家、不敢卖掉祖传的私宅,后园里种植着一棵不断扩充着年轮的精神之树!
  
  这一家人,一直在原地守候着。这一家人,替一城之百姓做着忏悔的事情。
  
  强将手下无弱兵。袁将军自然伟大,这一家人也不简单,他们是自发组成的卫兵,永远的卫兵。
  
  三百多年过去,院子还是那个院子,坟墓还是那个坟墓,可守墓人已传至第十七代了。
  
  电视台采访了第十七代守墓人,一位叫佘树芝的老太太。她说这么些年来,经常有知情者慕名前来敲她家的院门,给袁将军上坟。主人总是热情招待,引领来宾去后园祭奠那位著名的死者。随着镜头,我看见了袁崇焕之墓,已用混凝土浇铸(如同堡垒),并且立有大理石墓碑。庭院打扫得很干净,可见主人很尽心尽职。
  
  由于袁崇焕之墓、祠已列为供游客参观的文物保护单位,守墓人家族将移迁新居。佘树芝老人在墓前鞠躬、痛哭,跟祖祖辈辈生死相守的袁将军告别。
  
  袁将军若活着的话,应该给自己世代相传的卫兵授勋。或者说,我们这座城市,应该给这有良知的一家人记功。一个平凡的家族(绝对属于“老北京”了),总算为历史犯下的错误做出了一定的补救。我视之为人民的代表,从精神上对冤死的英雄进行着永远的补偿。#p#分页标题#e#
  
  想起袁崇焕,再查找西四那消失的牌楼,我看见了风波亭的倒影。
  
  袁崇焕在西市被凌迟处死,不仅无人哭送,而且遭到痛骂。磔刑照例应剐三千六百刀,皮肉寸断。当这一代名将被千刀万剐时,心灵肯定比肉体还要痛苦,晃动在他眼前的是一张张愤怒的面孔。市民们不明真相,视之为通敌卖国的“汉奸”,争相掏腰包买其肉而食之,以解心头之恨:“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明季北略》)
  
  天启六年(1626年),镇守宁远城的蓟辽总督袁崇焕以弱胜强,击破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后金大军,取得“宁远大捷”。正是在这次战役中,努尔哈赤中炮受伤,不久后死去。其子皇太极时刻铭记着这“杀父之仇”。
  
  三年后,皇太极绕开袁崇焕重兵驻扎的防区,由喜峰口突破长城,包围了北京城。袁崇焕风雨兼程自山海关外赶回增援,护驾勤王。又一轮北京保卫战打响了(与于谦指挥的那一次相隔约一百八十年),主角已是袁总督,此时他也像于谦一样,在战乱中升任兵部尚书。
  
  袁崇焕率领的九千骑士,在长途跋涉之后,顾不上休息,直奔皇太极督战主攻的广渠门,与数倍于己的八旗军展开决斗。这一场刀枪交错的近距离混战,整整持续了一个白昼。袁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轻伤不下火线,纵横驰骋,穷追皇太极之宝帐而不舍,如苍鹰扑兔,有常山赵子龙之风!“两肋中箭如猬,赖有重甲不透。”一尊怒发冲冠的战神,出现在广渠门外,吓得八旗军纷纷闪避。#p#分页标题#e#
  
  袁崇焕,真乃敢死队员中的敢死队员,主帅能如此,还怕麾下的士兵不卖力吗?广渠门大捷,完全是凭勇气取胜的。另两处战场(德胜门与永定门),八旗军同样兵败如山倒。
  
  皇太极终于意识到:有袁崇焕这个死对头在场,绝对啃不动北京城这个硬核桃,只好灰溜溜地撤回老家。
  
  强攻不行,只能智取。皇太极设“反间计”,故意让战俘在放归前窃听到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假情报。崇祯居然钻进了圈套,将自己的良将拉下战马,轻易地定罪:“袁崇焕以复辽自任,功在五年,朕是以遣员凑,无请不发。不意专事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入犯,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散遣。乃敌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僧入军中,坚请入城。敕法司定罪,依律,家属十六岁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配,朕今流他子女妻妾兄弟,释放不问,崇焕本犯置极刑。”
  
  皇太极“借刀杀人”成功了。昏君崇祯将己方的一杆战旗给连根拔掉。
  
  袁崇焕死得太惨了。“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比身碎千段更痛苦的,乃是忠臣蒙冤的心。他恐怕以为置身于噩梦之中:这就是我苦苦捍卫的城市吗?这就是我拼死保护的人民吗?满腔热血,没能流在杀敌的战场上,而流在自家的刑场上!
  
  皇帝犯了一个错误?百姓犯了一个错误?历史犯了一个错误!
  
  当然,历史同样也是受害者:袁崇焕的伤口乃历史的伤口,一直疼痛到今天,还会疼痛到永远。#p#分页标题#e#
  
  明王朝最终葬送在崇祯自己手里。清廷移鼎北京,修明史,总算公布了内幕(把“绝密档案”给曝光了)。北京的民众才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摧残了自己的保护神,追悔莫及。
  
  清亡后,立即有人在离袁崇焕旧战场不远的地方,广渠门内龙潭湖西侧集资修造“袁督师庙”。既然是庙,可见市民确实把袁将军奉若神明。
  
  漫步西四,已看不见高耸的牌楼了。自从这标志性建筑被拆掉之后,西四牌楼便简称为西四。它在明朝又叫西市,是处决死囚、或杀或剐的刑场。“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杨士聪《甲甲核真略》)
  
  西四牌楼,见证过许多大快人心的时刻,譬如凌迟处死武宗时权宦刘瑾,“都人鼓舞称庆,儿童妇女亦以瓦石奋击,争买其肉啖之。”但不能否认,也制造过一系列千古惨痛的冤假错案。
  
  漫步这矗立着广告牌、红绿灯、交通岗亭的十字路口,我首先想起了袁崇焕。这位北京城古老的保护神,以血肉之躯抗拒侵袭。悲哀的是,他未能如愿以偿阵亡沙场,死于自己抛洒血汗所捍卫的城市,死于被保护者的刀斧之下,上演了一幕亲者痛、仇者快的漫长悲剧。袁崇焕并不是开始——岳飞的风波亭,可比西四牌楼早得多了。当然,袁崇焕血染闹市,并不代表悲剧的结束。
  
  史学家说:崇祯杀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建长城很难,毁长城则很容易。毁长城无异于自杀,尤其当你拆除的是“血肉筑成的长城”,是良将与忠臣,就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这不是在挖自家的墙脚吗?带来的危机要严重得多,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首先从精神上开始垮掉了。#p#分页标题#e#
  
  不管元之柴市口,明之西四牌楼,抑或清之菜市口,皆属老北京的交通要道。在闹市区行刑问斩,便于示众。
  
  由袁崇焕,我联想到将相的话题。可以说有帝王的地方,必有将相。帝王是主角,将相是配角,共同唱一部大戏。蓟辽总督袁崇焕与外敌对阵时如猛虎下山(他曾在广渠门外抵抗皇太极的八旗军),最终却绵羊般死于自己所效忠的帝王之手,被凌迟于西市;受蒙蔽的北京人,将其千刀万剐的碎肉,涮也不涮就生吃了。这个误会可闹得太大了。
  
  封建专制的原因,使中国历史上充斥着人肉羹、人血馒头之类血腥的记忆。袁崇焕不过是其中的一盘小点心而已。但一代名将落得个这样的下场,挺让人寒心的。
  
  比袁崇焕的惨死更早产生的冤假错案,还有于谦。他因成功地保卫北京免受蒙古瓦剌骑兵侵略,荣升兵部尚书,却又不幸地被卷入皇族权力竞争的漩涡。因“南宫复辟”而卷土重来的英宗,不仅废黜了代宗景泰帝,且将景泰帝的大红人于谦一并铲除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于谦堪称是袁崇焕的先驱。这两人的血,相继将西四的刑场给染红了。忠臣的结局居然惊人的相似。从他们身上甚至能找到岳飞的影子。西四牌楼,北京城里的风波亭

凌迟处死是怎么死|被凌迟处死百姓分肉的明末将领

http://m.921716.com/lishiyeshi/9706.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