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东方]龙出东方,粹万兽之精华

发布时间:2017-02-05 点击:

龙出东方,粹万兽之精华

  自然界中还没有一种生物能像龙那样,对中国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许多地方,只要提到“东方巨龙”,人们就会跟中国联系起来。一曲《龙的传人》在华人社会引起巨大的共鸣与反响,也说明了这一点。可是,龙是什么?它又是怎么产生的?人们在不断地追寻着答案。

  蛇龙互变的传说

  龙的躯体与蛇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首先是它们都有细长的、可以弯转、可以盘绕和伸展的躯体。当然,最大的不同是龙有足而蛇无足。关于龙蛇躯体的相似性,已得到考古发掘的充分证明。辽宁省阜新市查海原始村落遗址,有一条由大小均匀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的龙。这条堆塑龙全长19.7米,宽1.8至2米,仰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与其说这条是龙,不如说它似蛇,因为它躯体绵长,取蛇的成分多,故称“蛇型原龙”或“蛇龙”。从它位于村落中心部位来看,当是先民祭祀崇拜的对象。与此同时,查海遗址出土的还有龙纹陶片,上面的龙纹亦如蛇纹。

  古籍中有许多蛇化为龙的载述。蛇龙混代并称的现象在古籍中屡见不鲜。而且在不同的文献中,同一个神灵,有时说是“蛇身”,有时说是“龙身”。如轩辕黄帝,《山海经》说他是“人面蛇身”,《说郛》说他是“龙身而人头”。

  至于龙蛇被视为同类并称的情形,在古诗文中就更多了,如“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民间也有很多蛇龙互变的传说故事。四川峨眉山上有一座白龙寺。寺以龙名,纪念的却是《白蛇传》中的白蛇白娘子。寺下有白龙江,传说江中至今还有白蛇和青蛇的后代,人们呼其为“龙子”。民俗生肖中的蛇属相,也常常被说成“属小龙”。这一切都表明,蛇是龙的主要的、重要的融合对象之一。

  龙与鳄的密切联系

  除蛇以外,鳄体型庞大,性情凶残,不但噬食水中的动物,还时常上岸伤人,给古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威胁,古人很可能因恐惧而将其神化。#p#分页标题#e#

  在古人的诗文里,鳄与龙多有关联,甚至有时候,就是指同一种动物。《本草纲目》引《藏器》云:“鼍,形如龙,声甚畏,长一丈者,能吐气成云致雨。”在这里,扬子鳄不但“形如龙”,而且同龙一样能够“成云致雨”。古人笔下的“蛟”,也可能多指鳄,尤其是湾鳄。后文中我们将会提到,蛟在古代被视为龙之一种。

  据古籍记载,古代还有“豢龙”的职业,大概就是“养鳄”。据说从帝舜时代到夏代,都有专门为帝王养龙的职官,养龙者还将一条死了的雌龙用盐腌了送给夏后吃。作为神物的龙,自然无法豢养,不可杀食;但作为龙的融合对象之一的鳄,却是可畜可养,可杀可食的。从古至今,饲养鳄鱼,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就没有中断过。近年来,我国的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省份,也出现了许多的养鳄场,养鳄渐成一种产业。甲骨文中的龙字,有时似鳄形,民间将鳄称为“土龙”、“婆龙”、“猪婆龙”;在许多出土文物中,有的龙也像鳄形,这都说明了龙与鳄的密切联系。

  鱼龙幻化的神话

  鱼和先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捕鱼、养鱼、吃鱼,鱼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起到不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们喜欢鱼;而鱼的种类极多,有的鱼神秘凶残,有的鱼洄游不定。这一切,为鱼崇拜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考古文物中有一种龙形似鱼,被称为“鱼型原龙”。如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的鱼龙纹就是典型的代表。这鱼龙纹以黑彩绘在一个蒜头壶的肩部,图案中的龙方头,圆眼,头侧有锥状腮,背部有斑状花纹和迭弧状花纹;身躯弧形盘曲,作环游回顾状,活脱脱就是一条细长的鱼。

  古书中有不少鱼龙互变的神话传说,民俗文化中也有鱼化龙、鱼化龙的故事。如我们最熟悉的“鲤鱼跳龙门”的俗语,即是讲的鱼变成龙的故事。又如民间相传的龙化作鱼,被勤劳的农家小伙儿救起后,变为美丽的姑娘同小伙儿相爱成亲,后遭坏人阻挠破坏,又化作鱼漂流而去的故事。江南农村大旱年月,常常进行请龙祈雨活动,人们所请的龙,往往是鱼。

  马与鹿也是融合对象

  作为龙的融合对象之一,马当之无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看起来与马头相似。古籍中还有龙身似马形的记载。《论衡·验符》篇记载:曾有两条 “黄龙”,在去泉陵城七里的湘水中出现,这两条龙身长十余丈,很是稀罕。附近的居民都去观看,发现在距这两条龙数十步的地方,又有六条小“龙子”在嬉戏,而这“龙子”的形状很像马驹。#p#分页标题#e#

  龙的形成当然也少不了鹿的参与。雄鹿头上分叉的鹿角,威武美观,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威武,使鹿进入龙的形象之中。鹿的长角、高颈、匀称线条、昂扬活力,在商周的夔龙纹上得到体现。战国时出现的怪龙纹,也有不少鹿的影子。龙之角本来不分叉,但在隋唐时期开始像鹿角一样分叉,到了宋及宋以后,分叉更多更长,基本与鹿角无异,所以龙“角似鹿”,有人干脆认为龙角就是鹿角。

  周易中的龙可能是雷电

  龙与雷电的关系不仅仅在于龙形似电,更在于人们常常将龙、雷、电三者相提。

  民间常说闪电是“龙王显灵”,雷电击人是“龙抓人”。古代蒙古人认为雷电出自某种类似于龙的动物。《周易》中有“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卦爻,有学者就指出,这里的“龙”,其实就是雷电。春分秋分之间,阳气阴气相干扰,互相争雄,两者碰到一起,便形成雷电电的形态就是龙。

  大雨之后,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边,有时这虹一直延伸到水面。这奇异的自然现象让古人浮想联翩,于是他们假想,虹就是司理雨水的神灵留下的足迹,他在行云播雨之后,又要到江海湖泊里去汲水了。司理雨水的神灵不是龙又是什么?这弯弯的、细长斑斓如汲水的虹,当然是龙的化身。这种身躯拱起、双头下垂的形象,本来就是龙神形象的一种。古人在造字时,就将虹造成身躯拱起的双头龙的形状,民间也有虹是龙在喝水的说法。文物资料也为“虹为龙”提供了印证。如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璜形玉饰”,看起来就很像是“虹”的样子;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纹玉璜,也是弯弯的虹的形状;周代青铜器上有的虹霓纹,就是弓起身子双垂龙首的样子……甚至有学者认为,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

  龙纹的形成与完善

  延伸阅读

  龙纹的形成与完善

  综观历代龙纹造型,可以总结归纳为:商周粗犷抽象,春秋战国秀丽洒脱,秦汉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宋元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

  从夏代到清代龙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变化顺序大致是由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华丽,由粗犷到精美。对于龙纹的变化情况,我们可归纳出如下脉络:

  龙的各部位中头部变化最大,夏商周时期头部似方形,呈正面平列,头部附加物少,战国以后头部开始变扁,到了宋代头部的附加物逐渐齐备完整,明代龙嘴变得扁且长。龙角在夏代以前几乎没有,商代开始有角呈柱状,春秋末期龙角开始伸长,隋唐龙角呈现分叉,宋以后分叉增多,且向上向后伸展像鹿角。#p#分页标题#e#

  龙发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发向尾部披散,宋代以后龙发稍微向上卷,清代龙发向后伸展。龙髭出现于汉代,髯出现于南北朝,胡须出现于汉代,髦出现于宋代。

  龙在夏代至春秋时期,由颈到腹逐渐变粗,由腹到尾则逐渐变细,从战国到五代腹部则凸起,宋代又恢复到战国时的形状,身体更加弯曲修长。龙的背鳍在夏代不甚明显,商代已有背鳍的出现,汉代背鳍排列稀疏,隋唐五代则为细密,明清时期背鳍更为整齐,趋于定型。

  夏代以前的龙身较光滑且无鳞,商代龙身开始有鳞,形状有菱形、长方形、蛇皮形,均比较简单。汉代龙鳞排列稀疏,隋唐五代以后龙鳞整齐紧密。

  龙的腹甲出现于汉代。汉代龙间有双翼,双翼龙以汉唐两代较多。

  龙的四肢演变比较明显,商代的龙已有四肢,爪也依稀可见,春秋战国的龙四肢较长,爪数也清楚可数,商代的龙有三爪,三爪龙一直延续到五爪,宋代出现四爪龙,明代则出现五爪,清代以后的龙四爪与五爪并存。

  龙的肘毛出现在汉代,到南北朝更趋美丽。尾部在战国以前是随着躯体逐渐收缩的,至五代变得很细,似虎尾,宋代以后又回复到战国时的形态。而龙的尾鳍最早出现在五代。

 

[龙在东方]龙出东方,粹万兽之精华

http://m.921716.com/qiwenguaishi/5139.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